作者:主创团·瑾山月
7月28,一则新发布的《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》,登上了热搜。
方案提出,对2025-08-14及以后出生的婴幼儿,可连续申请3年补贴,共计10800元。
消息一出,网友们的反应,是五花八门。
有孩子的宝妈宝爸,欢天喜地,调侃自己不到一岁的娃,也有过万年薪;
正犹豫要不要孩子的,都在评论区讨论,养个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钱;
还有一批年轻人,隔岸观火般,淡淡说一句:“还是不想结婚,不想生孩子。”
多元的时代,很多人在婚育这件事上,表现得很淡漠。
我们的孩子,也在无形中,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。
当孩子说“长大后不结婚不生孩子”,千万别急着说孩子不懂事。
每个选择背后,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处境。
我们要做的,是观察了解,并在此基础上,和孩子一起寻找破局的办法。
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
而父母们的观念也在转变
近几年,流行起一个词——“空巢青年”。
空巢青年,一个人居住、吃饭、看电影……除了上班,几乎不接触其他人。
但比起“宅”,这些年轻人最明显的特征是:没有伴侣、没有孩子、没有家庭。
他们自己赚钱自己花,一人吃饱全家不愁,过着孤独又自在的小日子。
不要视“空巢青年”为少数的异类。
民政局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单身人口已破3亿。
除此之外,还有数据显示:
2024年上半年结婚登记对数仅为343万对。
相比2023年同期的392.8万对,减少了49.8万对。
这一数据创下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。
而这些冰冷的数字,走入生活中,可以解读为:
“一个人生活自由自在,想干嘛就干嘛。想起结婚后的一堆琐事,头都是大的,一生孩子,工作又可能没了……”
类似这样的发声,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。
任何一个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的年轻人,都曾这样说过或想过。
时代在发展,大家的人生观也呈现多样化。
恋爱、婚姻、生育,不再是必须完成的人生大事。
年轻一代如此,那家长们是什么态度呢?
我印象里,对于不婚不育这件事,大部分家长都非常反对。
但这两年,我察觉出了一点异样,不少70后家长想通了。
前几天刷到一个路人采访,采访的是三位上海阿姨。
阿姨们很坦率地说:“结婚干嘛?现在社会压力太大了,结婚就是害人。不仅降低孩子的生活质量,我们这些老人家,还得去看孩子,累死累活的。”
真通透!
现在的长辈,早就不是老一辈那种,秉持着“无后为过”的观念,一个劲儿逼孩子生孩子。
他们看清了,年轻人已经很不容易了,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结婚生子,并不明智。
更何况,自己辛苦一辈子了,好不容易熬到退休,再给孩子带孩子,也可能力不从心。
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分析说:
“这代年轻人不是不想爱,而是不愿意把爱情变成打折扣的生存。”
所以,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,是一种现象,无关对错。
其背后隐藏着的,是每个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追求。
多元化人生选择背后
藏着不同的生命体验
关于婚育这个话题,我和几个读者在后台聊过不少。
一个感触是,不同的选择,一定对应着不同的生命体验。
这个体验,可能来自家庭,也就是父母的婚姻状况、相处模式;也可能源自现实的生活;还可能受外界舆论的引导,比如,身边同龄人的相互影响。
举几个比较经典的例子。
读者小赵,今年27岁,在上海一家外贸企业做职员,也是父母眼中的剩女。
她非常坚定,自己这辈子不结婚、不生孩子,养只猫足矣。
如此果决,并非小赵幼稚自私,而是因为,她父母关系不好,吵了一辈子,最后还是离婚了。
从小到大,她从未在家里感受到幸福,只盼着抓紧逃离,过一个人的小日子。
除了原生家庭的因素,现实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,也是年轻人恐婚的一大原因。
程序员小何,是北漂码农,每天朝九晚十地在大厂上班。
为了节省租金,他租住的地方,距离单位十万八千里。
日常通勤,就要三个半小时,每天下班回家,都累得不行。
所以一到周末,他就狠狠补觉,饿了点个外卖,再玩玩手机,时间就这样过去。
他原本对恋爱结婚不排斥,曾试过相亲,下载过社交App,参加各种团建等等方式。
但一来二去的,他发现,约会太预支精力,而他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来建立一段关系。
所以慢慢地,他也放弃了,就顺其自然地单着,一直到现在。
还有女孩百合,当我问她,为啥不找男朋友时。
她的回答是,周围的朋友们都单身,大家能玩在一处;要是结了婚,朋友再聚会,就不喊自己了。
你看,没有无缘无故的选择,一切都事出有因。
所以当孩子说“长大后不结婚不生孩子”,我们先要弄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。
摸清孩子的心思,理解他的处境,与他并肩站在一起,去解决或是接纳他的种种情况。
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如果有,那就是无论怎么选,这个选择都应该指向幸福。
无论婚育与否
最该教会孩子的,是获取幸福的能力
这两年,脱口秀的舞台上,闯出了好几位很优秀的女性选手。
其中,烟台姑娘唐香玉,就把“催婚”这事,当段子讲了好几期。
作为全村唯一的“全日制女硕士”,因为没有结婚,被父母和亲戚看不起。
平常和家里交流,听得最多的,还是那句“不管怎么样,你先找个人嫁了”。
段子写得挺逗,但逼婚这事,一旦成了现实,就没那么好笑了。
毕竟,还是有极个别的家长,对孩子的生活,习惯性地控制着。
就比如,这阵子很火的脱口秀演员“房主任”,年轻时在父母安排下结了婚。
结果一辈子不幸福,直到五十多岁,才鼓起勇气,有了出走的决心。
如今,她自力更生,过着辛苦却又踏实的日子,她很知足。
还有一位女士,叫步惊云,擅长讲自己和老公的搞笑日常。
在她的讲述中,恋爱、婚姻、生孩子、养孩子,又变得十分有趣。
讲这三位女性的故事,我想表达的是:无论不婚还是结婚,人都要具备令自己幸福的能力。
你可以努力学习,开创事业,不急着走入婚姻;你可以随缘而活,找到合适的人,就组建家庭,生儿育女;你也可以在婚姻出了问题时,及时止损,令生活回到正轨。
无论何种处境下,只要不自弃、不妥协,人总有办法活出个样子。
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告诉孩子的事。
就像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对中国父母的提醒:
“我们现在最该给孩子的,不是吃苦的能力,是幸福的能力。”
心理学家马斯洛,有个人类需求理论。
他认为,人的需求分为:满足生理、安全感、归属、尊重、自我实现,这五大层次。
婚姻和生育,属于前三层的需求;但真正令人幸福的,还在于得到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。
不是说婚育不重要,而是婚育与幸福并不直接挂钩。
一个人,包括未成年的孩子们,只有自我价值感强了,幸福感才会强。
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的,是你要去学习求知、去开拓眼界、去磨炼生存的本领。
当自己强大起来,人生关键点怎么选,都不影响余生的幸福指数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,打过一个比方。
他说:
“人就像山谷里的松树,每一棵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。这种生长风格是一个人对待世界、应对问题的方式,它受很多因素影响,比如遗传因素、童年经历、社会环境,等等。”
当一个人作出某项人生大事的决策,必定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。
面对孩子们的人生选择,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包容,做孩子的“情感容器”。
有了父母的支持,孩子才有了探索和追求幸福的勇气。
与朋友们共勉,愿我们都能过上最想要的生活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